12月1日,本报记者从浙江省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了解到,欧盟未能在11月26日就是否针对中国制造的螺丝及钢制紧固件课征反倾销税取得一致,各成员国决定,将在12月3日的特别会议上处理紧固件的问题,因其认为有太多的证据需要评估。
就在此前两天的11月24日,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代表在布鲁塞尔召开新闻发布会,反对欧盟对中国出口欧盟紧固件征收高额反倾销税。道琼斯、路透社、美联社、彭博社、新华社等十多家中外媒体参加了新闻发布会并进行了报道。
记者从中国一些主要的紧固件出口企业中了解到,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欧盟反倾销委员会推迟了表决,但风险依然存在,最后结果如何,一切还在焦灼的等待之中。
87%关税
“感谢您11月17日发来的邮件。我们通知贵方货物将在11月24日到达XX港口。但是我们必须告知贵方,您的发票现在出现了一个大问题。贵方价格太高了,现在原材料下降,油价也降得低至约46美元/桶!因此,所有DIN975的紧固件价格都下降了40%!”
这是记者获得的我国某紧固件出口企业收到欧洲进口商的一封邮件部分内容。在离货物还有4天到达目的港时,这家进口商来邮件逼中国公司降价。
进口商还在邮件中表示,“如果我们顾客收到贵方发过来的货物,按照您的产品价格,他将遭受40%的损失。美元现在不断贬值,我们的顾客承担了您这个订单20%的价格。因此,您的产品就比目前竞争者高了60%。您知道我们顾客不能承担这60%带来的所有巨大损失,因为这样的损失对于他的公司来说是灾难性的。基于这样的一事实,我们建议贵方与我方共同承担损失,渡过这个不幸的事件以避免严重的损失!”
临时要求降价的情况,在外贸中并不罕见但也不常见,但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显得更加突出。
“由于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所以外贸形势更加恶化,我们在与外商打交道时也是诚惶诚恐,现在生意真不好做。”这家紧固件出口企业的负责人表示。当然,更让他们担心的是即将来到的欧盟反倾销表决,“如果通过,对我们的打击将是灾难性的。”
2008年11月4日,欧盟委员会已提议对从中国进口的金属螺丝和螺钉征收最高87%的关税,且欧委会专家组将就此提议进行投票。日前,中国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已向中国政府提议,要求政府就此争端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该协会认为,欧盟的征税行为违反了国际贸易规则。
中、外企业两样待遇
11月4日,欧委会发布对我国钢铁紧固件反倾销终裁披露文件,对我企业的披露反倾销税率为:上海集优公司69.9%,苏州CELO税率为0,常熟市标准件厂63.1%,东莞金马公司26.5%,昆山诚和公司82.6%,宁波金鼎公司67.3%,宁波永宏公司81.5%,烟台安国特税率为0,其它应诉企业的税率为78.1%,未应诉企业的税率为87.3%。
该案于2007年11月立案,我国123家企业应诉。
欧盟近几年欲对中国钢铁紧固件反倾销已有数次,而这次是正式立案。
来自欧盟委员会的一纸传真11月9日抵达我驻欧盟使团经商参处。传真称,依据申请拟对中方的钢铁紧固件发起反倾销调查。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官员称,欧盟这次对中国的钢铁紧固件发起的反倾销范围广、金额大。11月12日,商务部与机电商会迅速作出反应,第一时间通知了全国钢铁紧固件企业,尤其是被欧盟圈定的1700家反倾销企业。欧盟对中国钢铁紧固件企业反倾销的理由,机电商会专门办理协调这次紧固件事宜的陈惠清描述为“简单加笼统”。不过,根据欧盟多年的反倾销案件规律看,其因素可能包含多个方面,价格是主要因素,而欧盟的同类企业产品不景气乃至失去竞争力更是明显的事实。
中国浙江省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副秘书长张峰说,实际上中方企业出口到欧盟的紧固件产品大多是低端产品,与欧盟企业主打的高端紧固件产品根本不构成竞争,完全是互补关系,针对的是不同的客户群,但欧盟委员会却无视这一事实,执意将中欧紧固件产品视作同类产品,这无疑是为了帮助自己的企业抢占市场。
同时,两家欧盟企业一方面推动欧盟对中国紧固件产品采取反倾销措施,另一方面又钻了欧盟反倾销程序的空子,为各自在中国设立的企业赢得了豁免待遇。“欧盟对自己在中国的企业搞特殊化,这对中国企业绝对不公平。”张峰说。
2007年,中国企业输往欧盟的金属螺丝和螺钉价值达5.75亿欧元,欧盟已成为中国此类产品最大的海外市场。
目前,欧盟已提议免除了两家欧盟紧固件制造商意大利Agrati公司和西班牙Celo公司设在中国的分厂的相关征税义务,但不免除中国其他出口商的征税义务。这使中国企业极其苦恼,因为来自欧盟本土的竞争对手享有优惠待遇。
嘉兴市紧固件进出口企业协会律师、中方在布鲁塞尔聘请的律师罗伯特·麦克莱恩表示,“在(欧盟)最近裁决的5~6个反倾销案件中,获得零税率的涉案企业只有欧盟设在中国的子公司。”
麦克莱恩预计,在表决时,欧盟成员国还会像2006年皮鞋反倾销案一样陷入分歧,分裂成南北两大阵营。目前,在欧盟内部,法国和意大利坚决主张采取反倾销措施,但一些北欧国家并不赞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