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发布的《石化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下称《规划》)在石化业内引发强烈震动,但因大部分规定仍较宏观笼统,其何时“落地”遂成当前业内最关注的话题。本报记者19日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了解到,与《规划》配套的两大文件目前仍在制定中,将于今年7月中下旬发布,届时其将推动《规划》的“落地”与实施。
“这两个文件分别是石化协会产业发展部牵头制定的《石油和化学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和石化协会科技部牵头制定的《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一位负责人昨天对本报记者说,“制定这两个文件的目的为石化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支撑提供具体参照物;同时也为了让《规划》中的原则性规定落到实处。”
据他介绍,上述两个文件中,前者将体现石化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和方向,而后者则力求发挥科技在行业结构调整、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增效中的支撑作用。两个文件将于7月中下旬同时出台,届时还会召开一个高层次的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大会。 “此次发布的《规划》其实是一个过渡性规划,是在金融危机条件下作为‘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的补充,所以应对危机、调整结构是它的一个突出特点。故此,两大配套文件同样也希望在这方面真正给行业带来一定指导作用。”该负责人说。
记者从该负责人处了解到,《石油和化工产业振兴支撑技术指导意见》中涉及的内容包括两大类:一是先进、适用、成熟的行业技术;二是需要攻关解决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前者需要在行业内推广,后者需要群策群力攻关。
他表示,两大文件的草案预计将于6月底之前制定完成,然后需要征求各部委意见后再发布。
“事实上,目前这个规划以及配套文件都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年,国家还会对规划内容适时作微调和修正。毕竟,谁也不能保证目前的规划内容就完全正确。”上述负责人说。
此前,外界曾质疑《规划》可能导致国内炼油产能出现过剩。
“按照目前这份规划,国内石化行业应该不会出现产能过剩。”石化专家、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高级工程师白雪松说,“目前国内不少石化产品仍存在缺口,规划项目的实施与国内现有需求是基本吻合的”。
事实上,《规划》中的数字较之前国家能源局拟定的一份未来3年油气规划中的相关数字已“保守”得多。根据《规划》,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要建成3-4个2000万吨级炼油、200万吨级乙烯生产基地。而国家能源局的规划曾要求“逐步形成宁波、上海、南京等规模超过年3000万吨以及茂名、广州、惠州、泉州、天津、曹妃甸等规模超过年2000万吨的大型炼油基地”。
另外,业内对《规划》的另一大疑问是哪些具体项目能得到政策扶持?
“具体名单应该有,但不太会单独公开,因为还考虑到项目的成熟度等。这其中,仍有一个遴选的过程。”白雪松说。